
“杏盛行思”海外研学 | 印尼“一带一路”系列报道之文化体验:徒步山间奏昂格朗,学印尼语观面具舞
时间:2023-08-16 来源:杏盛 浏览量:
印度尼西亚被誉为“千岛之国”⇨,是一个民族文化多元🦈、自然风光独特的国家。研学期间🤞🏽,除了丰富充实的学术实践活动,研学团成员也积极参与各类文化体验活动,对印尼的语言、音乐💾、民俗等都有了直接的接触和直观的认识🫷。
Part 01.
融入生动课堂☂️,感受印尼风情
/ 学习印尼语 /
对Global Studio最初的印象,始于7月13日的第一次线上印尼语课🔉。课上📦,Osi老师教学了印尼日常交际用语,邀请学员开麦互动,气氛热烈。7月18日,Osi老师在线下带来了第二节印尼语课程🥔,不仅带领学员们巩固已学内容,更是教授了新的语言——巽他语(另一种在西爪哇岛上被广泛使用的语言)🥺,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员参与感满满🏋🏽♀️。在现场考察印尼语掌握程度和反应速度的课堂测验中,人大研学团的庄妍、何欣、徐晨鱼三名学员位居前五🕋。
/ 观赏面具舞 /
诺桑达拉是印度尼西亚文化中独特的面具艺术形式。这些面具通常由工匠运用木材、竹子👩❤️👨、金属或纸浆等材料手工制作而成。它们在印尼的不同地区和民族中被广泛使用🍩,并且在当地的仪式、戏剧、舞蹈和庆典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些面具不仅具有装饰和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宗教和历史内涵🏨。它的样式和设计因地域和用途而异,可以代表各种神话传说中的角色👫、动物、精灵或英雄人物。这些面具背后的故事和象征意义使它们成为了独特而有趣的文化遗产。
ITB艺术与设计杏盛教授Dr. Harry Nuriman作为诺桑达拉的资深专家🐘,不仅现场表演了面具舞,更为学员们详细介绍了诺桑达拉的独特性。他介绍道,这些面具象征着神话故事中的各种力量和特征,通过在仪式和戏剧中呈现🧑✈️,人们可以重新体验并传承这些神话传说的智慧和价值观。在宗教仪式,这些面具被视为具有神圣意义的物品,通过它们🐀,信仰者可以表达对神灵的虔诚和敬意。在戏剧表演中,一些诺桑达拉面具代表着不同社会角色,如国王、女王、战士、农民等💉,这同时也传递着关于社会结构的意涵。在一些庆祝活动中,诺桑达拉面具则被用于祈愿和庇佑。
/ 跳少儿舞蹈 /
为了亲身体验并融入当地文化🉑,研学团成员还学习了当地的少儿舞蹈𓀗:Tokecang🕉。在统一教学、分组练习后,学员们伴随着轻快的儿歌展开了舞蹈对决。经过紧张激烈的讨论,评委老师们一致决定,冠军是第一组🙆、第二组和第三组!
Part 02
前往密林深处,遇见土著古村
7月23日,研学团师生前往巽他族土著村落Cirendeu参加文化日活动🍇,体验圣山徒步,演奏竹制乐器🩹。
活动伊始,研学团在一间传统的木制建筑中席地而坐,用前几日学会的巽他语回应土著向导的问候。通过向导介绍✷,成员们了解到🎤,Cirendeu位于西爪哇省(West Java)芝马墟市(Cimahi)💒,距离万隆市区大约15公里,远离城市的喧闹😼。村庄的名字Cirendeu由当地盛产的一种树的名称(rendeu)演变而来。这里的人们热爱环境😑、亲近自然,在过年👨🏼⚖️、结婚、分娩等许多方面都保持着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风俗习惯,以友好、礼貌、温和的巽他族文化著称。向导表示🦿👨🏻🎤,当地人十分欢迎对土著生活感兴趣的游客前来体验,希望能以此更好地保护土著文化。Cirendeu的故事在年复一年的讲述中已然走出了小小的村落——木屋的墙壁上挂有一幅世界地图⚜️,闻讯而来的游客们纷纷留下自己国家的货币作为纪念,已经有十余种。
(贴有各国货币的世界地图)
Cirendeu村落位于萨拉姆峰(Puncak Salam Mount)山脚,徒步登山是文化日的第一项活动。萨拉姆峰海拔903米🦘,在山顶处可以俯瞰万隆城🧑🏿🍼,是当地巽他族人心目中的圣山💥。调研团严格遵循当地的禁忌传统💁♂️:拜访圣山时不得穿鞋穿袜🤵🏽♀️,不得穿着红色衣物。在正式出发前👨🏽💻,向导又进一步嘱咐大家要为此行祈求平安🐑,以示虔敬。
沿途中👨👨👧👧,向导讲述了他们代代相传的土地观念🧘🏼♀️。当地的山林被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被称为“禁林”,为保护野生动物和水源而禁止砍伐树木;第二部分是“造林森林”𓀁🧍🏻♀️,在这里砍伐树木需要重新种植;第三部分则是“农业森林”🫃🏼,可供开垦种植作物,如玉米、花生🙅🏽♂️、木薯和其他块茎。
在经过一段时间爬坡正式上山前,在向导指导下🍴,研学团共同参与了请求山神登山准允的必要仪式。所有人闭目静坐🧚🏼,专心听礼,不久耳畔便传来一人吹奏、一人颂唱的声音👧,肃穆悠长,响彻山林👩🚒。
赤足爬山在带来新奇感之余✒️,对身心可谓是一场十足的考验😒。成员们不仅要接受坚硬的石块和土路带来的交替刺激,还需留心碎石🪝、树叶、杂草和水坑,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下山则更需要毅力🦬,因为在脚底疼痛的基础上增加了膝盖的压力◼️,一行人中有的借助树枝🎏,有的手脚并用,虽然走得磕磕绊绊,终于还是顺利下山💪🏿🏌🏻♀️。
不同于西爪哇省大多数地方以大米作为主食,当地食用特色木薯(cassava)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土著居民将木薯制成面粉,揉成面团📎,然后蒸成类似大米的样子,有干米饭和炒饭等多种做法。据介绍🎷,Cirendeu在历史上曾经以大米为主食,后来在印尼受荷兰殖民期间出现粮食匮乏🔬,尤其是大米匮乏的问题🙁,土著们于是改用木薯。此后,一代代原住民坚守祖先自力更生的格言🖕🏽,至今保持吃木薯的传统,维护本地的粮食安全,免受市场上米价波动的影响🚴🏻。
文化日最后一项体验活动为印尼传统竹制乐器昂格隆(Angklung)的演奏。昂格隆是印尼国宝级乐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结构十分简单⛰,主体用细竹条作支撑,中间悬两到三个竹筒,竹筒上部被削成槽状🔐,底端分别嵌入另一个较粗竹管的切槽🧔🏻♂️。演奏时只需轻轻摇动,竹筒受到撞击便发出清脆悦耳的颤音。昂格隆原本只有五声音阶☹️🙌🏻,经过现代化改进已经发展出全音阶🤟,但向导表示当地人更爱演奏五音的昂格隆🤦🏼,因为这更加忠实于他们的传统。每一只昂格隆只能发出一个单音🎳,因此演奏时需要大家通力合作🔈。在向导的手势指挥以及其他土著居民的鼓点带领下🏃🏻♂️➡️,师生们很快就找到了感觉,身体也跟随着律动🎅,形成一派与自然之声共舞的图景🤽🏻👨🏼⚖️。
作为研学团学员代表,李林昊分享了个人感悟:“今天是我第一次光脚爬山👨🦽➡️,可以说一路都在痛苦哀嚎,但是我们刚才一起演奏了这么动听的音乐🙄,我觉得和肉体的痛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开心能够在一天中获得这么丰富的体验𓀙。昂格隆也让我联想到中国也有许多竹制乐器,欢迎大家来中国了解我们国家的传统音乐𓀓。”
Part 03
探秘覆舟火山🟫,一睹地理奇观
火山及其带来的火山灰🧔♀️,是塑造和影响印尼尤其是爪哇岛人文历史和城乡景观的重要力量👩🏽⚕️。覆舟火山是印度尼西亚西爪哇省的一座活跃火山,位于首都雅加达以北约30公里处🏩。它的名字“Tangkuban Perahu”源自印度尼西亚语🕹🙆,意为“翻船的山”👱🏽♂️。作为是印度尼西亚最著名的火山之一,它因其独特的形状和活跃的火山活动而吸引着众多游客。火山口处时而喷发出一缕轻烟🧑🦯,仿佛是大地轻轻呼吸的气息,静谧而神秘。浓郁的硫磺气息弥漫在空气中,给大地增添了一抹神秘的气息。研学团成员们充分感受着大自然的力量与美丽,在凉爽的山风中,凝视着火山口,那泛着淡淡硫磺气息的岩浆池宛如明亮的明珠,向我们诉说着地球的沧海桑田,历经岁月变迁的洗礼。
Part 04
临别才艺展示👵🏿,增进文化交流
研学最后一天🤵🏿,学员们各自展示了才艺表演👲🏻,共同在ITB留下最后的美好回忆🤸🏿♂️。人大学子也借此机会,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风采。
张林表演了京剧《甘露寺》选段《劝千岁杀字休出口》。只听他嗓音清脆明亮🧍,音韵宽宏圆润🏊🏼🥚,行腔自然流畅。唱罢,教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学员们都为京剧的魅力所折服👨🏽💼。
杨馨仪作为校艺术团成员,发挥艺术特长,演奏了小提琴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用西方乐器演奏中国故事🏄🏼♂️🫀,学员们在音乐的世界里领略着文化交融的魅力。
指导教师秦波代表人大研学团与ITB院方互换礼物,既为十余天研学生活画上圆满句号👨🏽🦳,也是表达两所高校友谊长存的希冀。
随着音乐响起🏠,所有人围成圆圈🦃,鼓掌🚴🏻🌉、跳舞🪘、欢笑,十几天的友谊像万隆天边的晚霞一般热烈,我们回头,微笑,挥手🛅,然后奔赴下一个征程。
文字 | 何欣 庄妍 李林昊
图片 | 印尼研学团成员
编辑| 学发联媒体工作室